微言杂语119——清代“羊报”汛情
打自上古大禹治水,黄河汛期水患就是举国大事。防汛的第一环节是早知早报,让下游提前防患减少灾害。清代同治朝之前电报尚未传入中国,最快的信息传递就是驿马日行六百里加急。汛情报告另有一种特殊方式,其速度超过快马,称“羊报”。
汉唐时期,古人用羊皮(或牛皮)缝制成袋子,盛装食品酒水碗筷等物品供军旅之用,称作革囊。有一种革囊是将整只羊宰杀取皮,洗净晾干用麻油浸泡后仔密缝紧。需要时充满气即成小型筏子,可用以渡河。元世祖忽必烈率领大军东征西讨,令每名士卒腋下皆夹一具整羊皮,遇大河吹足气抱着入水就是单人舟。这种羊皮单人舟俗称“皮馄饨”,蒙古语叫“库奴”。千百只肥羊在水里漂游,确是酷似馄饨。皮馄饨是蒙元大军常备军需,以致其遇水既济势不可挡。用整只牛作舟具较少,因其个大儿难以充气。俗语“吹牛皮”大致就缘于此。
蒙元大军的“皮馄饨”延至清代,遂成为传递汛情专门之法。水卒勇士骑着皮馄饨顺黄河而下报告汛情,就叫“羊报”。
明代初期,黄河上游皋兰县城(今兰州市)西有铁索船桥连接两岸。此桥是黄河第一桥,名“镇远桥”。桥旁水中立铁柱,铁柱上标明尺寸刻度用以监测河水长势。凡至汛期,皆有专门官吏水卒日夜察看水情。皋兰城中的水位标尺上长一寸,下游河南一带境内水势则上长一丈。此时就须立刻派出“羊报”传送警汛。
担负羊报任务的水卒皆为健壮英勇之士。入水前水卒食用“不饥丸”(大致是压缩干粮肉干儿一类食品),腰系数十枚刻有警汛的水签骑于羊背,别人将他与皮馄饨绑缚一体。羊报入水,飞流而下,瞬间消失于惊涛骇浪之中。
汛期内,黄河中下游各地防汛由河道总督统领。凡支流处皆派水卒兵士驻守,监测察看水势汛情。官兵士卒驾乘大船日夜于河中巡守,严阵以待。羊报水卒飞至下游处,沿各支流岔口投掷水签。守候兵士拾起水签,得知上游水势尺寸。河督遂即刻部署修堤固坝转移民户诸事,得以提前预备防患未然。
羊报水卒投掷完水签后,有乘船兵士将其救起登岸。帮助他们解开束缚,好酒大肉予以款待安顿,并赏白金五十两。羊报休整调养后,地方官派马车送他们从容而归。
汛期的黄河水势凶猛无比,激流险滩无数。羊报水卒能够生还者除了勇气还需要运气,非英勇无畏之士难当此任。羊报一项比现代人的漂流运动艰险千百倍,足以当得九死一生。羊报水卒搁现在大概能戴红花上央视,而两三百年前连名字也无人知晓。他们或许认为这是职守本分,不惦记额外的知情搭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