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貂蝉冠”
貂蝉者,古代朝冠也。就是职官头上戴的帽子,此官帽称“貂蝉冠”。《宋史.舆服志四》:“朝服一曰进贤冠,二曰貂蝉冠,……貂蝉冠一名笼巾,……饰以银,前有银花,上缀玳瑁蝉,左右为三小蝉,衔玉鼻,左插貂尾。”
貂蝉冠因其佩蝉形饰物、插貂尾而得名。
貂蝉冠并非始于宋代,先秦即有此官帽。《艺文类聚》卷四十八:“秦始皇复古冠貂蝉,汉因而不改。此内官侍帷幄,受顾问,拾遗于左右,出则负玺以从,秩二千石。”汉代尚无“九品中正”官制。若按后世职官类比,二千石大致为二三品官。戴貂蝉冠的人侍从皇帝左右,御驾出宫他们负责捧玉玺等,是显赫近臣。
两《汉书》中皆载有貂蝉冠。《汉书.刘向传》:“今王氏一姓乘朱轮华毂者二十三人,青紫貂蝉,充盈幄内,鱼鳞左右。”王氏指外戚王莽一族,二十三人皆戴貂蝉冠,如鱼鳞般相次栉比皇帝左右。《后汉书.天文志中》“(张)逵等自知事不从,各奔走,或自刺,解貂蝉投草中逃亡,皆得免。”此句是说汉顺帝时,中常侍张逵等矫诏作乱被顺帝发觉,这些人或自杀或扔掉貂蝉冠落荒而逃。
元、明两朝官帽亦有貂蝉冠。《明史.舆服志三》:“一品至九品,以冠上梁数为差。公冠八梁,加笼巾貂蝉。” 明代只有王公戴貂蝉冠,一品以下官帽皆不用笼巾貂蝉。貂蝉于前人笔记中亦多用作官职或冠冕。
古人官帽取名貂蝉亦有说法。唐五代马缟《中华古今注》载,貂蝉,原系北狄胡人服饰。貂毛依顺,色泽纯亮而不昭彰。而且外表柔润而内在刚劲。意寓臣子有文而不自耀,有武而不示人,即光而不耀,武而不显。蝉,居高饮露,惟食洁物,无口而鸣,清虚识变。意寓臣子识大体、性高洁、顺时变、谦卑自养其德。此二项皆为臣子应有操守品格,故名其官帽曰貂蝉冠。
貂蝉女
无论貂蝉女是出自罗贯中还是宋元话本,其用官帽成词命名人物不知出于何意。史书中并无貂蝉其人。坊间传颂的吕布与貂蝉及董卓之间的三角故事发生于东汉末期。该时期涉及两部正史,一为《后汉书》,一为《三国志》。此两部史书皆有《吕布传》与《董卓传》。本人检阅二传,两史《董卓传》中皆无貂蝉女痕迹。《吕布传》中有一句话:“卓常使布守中閤,布与卓侍婢私通,恐事发觉,心不自安。”
董卓让吕布守中閤。这个閤字指正门旁边的小门。《说文》:“閤,门旁户也。”古时两扉曰门,单扇曰户。清人段玉裁注云:“按汉人所谓閤者,皆门旁户也。皆于正门之外为之。” 照现在的话说,汉代的中閤就是第二进院子的小旁门。董卓府自是深宅大院,他让吕布守卫通往内院的小旁门是出于信任。而出入小旁门不引人注意,吕布遂借守门之便,与董卓身边的丫鬟私通。偷情固然愉悦,却也怕人发觉,尤其他义父董卓,故而吕布心中不安。这位丫鬟姓甚名谁,史传不载。
惟有“布与卓侍婢私通”这句话可供演绎故事。仅此而已,二史中再无其他线索,更无貂蝉女之名。清嘉道间名宦梁章钜曾对貂蝉其人做过功课,他在《浪迹续谈》中说,唐代诗人李长吉《吕将军歌》有一句“傅粉女郎大旗下”,这位傅粉女郎大概指貂蝉事,小说家据此而演绎成故事。他还听人说《汉书通志》记载,曹操曾进献一女名刁蝉给国君,此刁蝉或即是貂蝉。可是《汉书通志》早已失传,梁章矩认为这些说法皆不可考。
或许还有一种可能,即宋元时期文献有类似记载,遂被人编成故事,而后这些记载失传。本人为此检索了《四库全书》,未见《汉书通志》。而且唐宋类书以及历代笔记亦未见貂蝉女名及“刁蝉”二字。照常理分析,一本书籍失传,其书名或人名一般会在其他人著述中留下痕迹线索,唯独貂蝉女及“刁蝉”于《四库全书》中却遍寻不见。由此本人初步认为,史上无貂蝉其人,只有貂蝉冠。
眼下世人大都只言貂蝉女,鲜有人知貂蝉冠。戏曲小说家能量甚大,他们最擅红粉佳人花前月下恩仇因果悲欢离合,其华彩喧嚣远比瘦硬史笔喜闻乐见,以致无源之流亦能汩汩有声。